歡迎你。坐下來,泡一杯熱茶,讓我慢慢把那場關於財務與人生的分享,化成一篇溫暖的散文,像朋友在夜裡低聲傾訴,帶著關懷與智慧,陪你一步步思考未來與內心的選擇。
每當我站在講台上,或在鏡頭前跟你說話,心裡總有一個簡單的願望:把關於錢、關於人生、關於選擇的那些複雜問題,說得像家常話一樣明白。今天,我很高興有機會和你在這裡相遇,與口袋證券一同分享我的一些財商心得——不是要教你成為專家,而是希望為你點亮一盞能看見方向的小燈。
在我心裡,有本書一直是在開場時想要拿出來談的,那是關於致富心態的書。書中有一章,叫做「你和我」,我常常想到它裡的一個小故事:同一檔股票,對不同的人來說,可能是天差地別的結果。有人在低點買入,在高點賣出,口袋裡增了錢;有人則在高點買進,低點割肉,失了本。於是我常提醒自己,也提醒你:投資從來不是簡單的「買進」或「賣出」——時間、目的、耐心,都會改變結果。
所以,當我要給你一句當天最重要的提醒,我總會重複三次,那是七個字:長期關注現金流。長期,關注,現金流。這不只是一句投資口訣,而像是一種生活態度:不論是找工作、創業,或是買一張股票,真正能讓你安心的,是那份一年又一年的穩定現金流。公司能不能長久?它是不是賺錢?它能把賺到的錢分一點給你、又能存下一些應付未來的風浪?這些,都是現金流告訴你的事情。
我會說,人生中的投資,其實有三種場景:找工作,開公司,買股票。當你找工作時,你希望公司能夠長久、能夠賺錢,才能每個月準時發薪給你;當你開公司時,現金流是生意能否延續的血液——銀行會借給有能力還款的人,投資人也會投給看得到未來回報的人;而當你買股票時,選擇那種長期能賺錢並且有配息的公司,會讓你的投資變成可持續的被動收入。
最近我讀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,書名叫《全息人生》,作者大俠武林。他談到一個溫暖的想法:若是你的生活能靠股息慢慢長大,你就擁有了一種被動的安全。書裡也有一張清單,列出許多我們身邊常見、長期配息的公司。這讓我想到,投資並不需要把世界的每一門技術都學會,有時候,你只需要一個簡單又可信的原則:看過去,找有歷史、有紀錄、能持續分錢給股東的公司。過去不保證未來,但沒有過去的紀錄,往往意味著更大的未知與風險。
另一部經典的書,是《富爸爸與窮爸爸》。它把資產與負債說得很明白、也很貼近生活:資產會把錢放回你的口袋,負債則是把錢從你口袋掏走。這個看似幼稚的分法,對於一個想打造自由生活的人來說,卻是最實用的出發點。擁有能帶來正向現金流的資產,比擁有許多名義上的資產卻日日花錢,要珍貴得多。
說到公司如何活得久,我想起稻盛和夫的故事。那是在一個行業普遍只賺五、六趴淨利的年代,他卻有著不同的想法。當通貨膨脹也緩慢地啃蝕著利益,賺那麼一點錢根本不足以支持員工的生活水準。他寧願設定高一些的目標,要讓公司能夠留得住錢、也能夠有餘裕幫員工加薪,讓大家在風雨來時不致於被淹沒。這樣一來,公司與員工之間不是單純的雇傭關係,而是更像一個彼此扶持的共同體。
從這些書與故事裡,我提煉出了三個很簡單、也很實用的檢核:賺得到現金流、分得到現金流、留得住現金流。這三句話,像是三個小燈塔,指引你看懂一家公司是否值得信賴。賺得到,對應的是損益表:公司在帳面上真的賺到了錢嗎?分得到,對應的是現金流量表:賺到的錢有沒有真正回到股東口袋裡?留得住,對應的是資產負債表:公司在分錢給股東後,是否還有足夠的儲備來抵抗未來的不確定?
我常對人說,創業有千百條路,但倒閉只有一條——沒錢。這看似殘酷,卻也是赤裸的事實。沒有現金,夢想再美也難以持久。許多時候,公司倒下來,不是因為產品不好,也不是因為沒有熱情,而是因為口袋裡沒有足夠的現金來支撐那一段艱難的時期。這就是為什麼留錢如此重要:它讓公司有時間、有能力,在暴風雨中站穩,等到陽光再度來臨。
有一個畫面我始終忘不了。幾年前,我去拜訪一位在大陸的朋友,他繼承了父業,經營一家產量可觀的公司。他雖然自認不懂財務,但他相信一件簡單的事——現金重要到可以成為每天公開顯示在辦公室的資訊。於是,他每天把公司的現金餘額放在大螢幕上,讓每個人都看得到。有人會說,這樣太暴露了,但他發現,正是這份透明,讓整個團隊有了共同的目標:當現金下降時,業務要更努力去收款,採購要更謹慎,大家會自動形成一個保護現金的共識。簡單的一個數字,創造出全公司的協同與紀律,這就是大道至簡的力量。
回到個人層面,談到財富自由,我常引用一句話:自由等於能力減掉慾望。自由,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,而是兩件事的差:你有多少能力賺取收入、你有多少慾望去花費。當你的被動收入大於日常開銷,你就能放下為錢奔波的枷鎖。這既是一個財務公式,也是一種生活哲學:把慾望拉回來,或把能力往上提升,兩者擇一,就能走向更多的自由。
在講台上的最後,我喜歡把財務的那三表,簡單化為三個最樸實的動詞:掙錢、收錢、留錢。掙錢是能力,收錢是紀律,留錢是智慧。學財務不只是為了會計的術語,而是要懂得錢的本質:它如何來,它如何留,它會如何保護你與你所愛的人。若你願意記住一件事,就記住那七個字:長期關注現金流。它會幫你在茫茫投資海中,找到一條較穩的航道。
如果你願意從今天起,做一件小事:在你閱讀公司的季報、年報時,先看它過去三到五年的現金流;若它連過去都沒有穩定,那就先等一等。若你需要工具,我可以幫你把這些判斷寫成三步檢核,或者把今天我提到的書摘成精華筆記,方便你在床頭或通勤時,一邊喝茶一邊翻閱。
最後,我想把這場分享,化成一句祝福:願你在追求幸福與自由的路上,有穩定的被動收入、擁有足夠的現金儲備,還有一顆能在暴風雨來時保持冷靜的心。錢不是生活的全部,但懂得如何讓錢為你工作,卻能讓你有更多時間去做真正重要的事——陪伴家人、追尋夢想、活出自己的樣子。
謝謝你願意坐下來聽我說這些平常話。願你未來的日子,既有安全的現金流,也有溫柔堅定的勇氣;願你活得有尊嚴、有自由,也能把這份富足,慢慢地傳遞給周遭的人。
影片出處:
一、關於影片主題
- 主講:郝哥(與口袋證券合作)
- 主題:財商與價值型投資思維,重心在「長期關注現金流」
- 目的:提供簡單且可落地的判斷公司或投資標的的邏輯、書籍推薦與實務觀念
二、核心一句話 7 個字
- 長期關注現金流(重複三次強調)
- 這是整場演講的最重要結論:不論求職、創業或買股票,長期、穩定的現金流是判斷好標的的關鍵。
三、三大投資情境以及現金流的意義
- 找工作:選擇能長期獲利、發薪穩定的公司(代表公司現金流好)
- 創業/開公司:現金流決定能否還錢、支撐營運與薪資
- 買股票(投資):挑選能長期活下來、且穩定產生現金(配息)的公司
四、推薦書籍作為延伸學習
- 致富心態(強調「你和我」:買賣時點不同,結果會大相逕庭)
- 全息人生(作者:大俠武林,重視以股息建立被動收入)
- 富爸爸與窮爸爸(羅伯特·清崎,資產 vs 負債的現金流觀念)
- 稻盛和夫作品:經營之心、愈挫愈勇(強調留得住現金以抗風險和通膨)
- 拆掉思維裡的牆(古典老師;自由公式:自由 = 能力 − 慾望)
五、價值型投資的三個簡單檢核
- 賺得到現金流(公司要有賺錢能力) — 對應損益表
- 但「賺得到」還要能「收得到」(避免賒帳風險)
- 分得到現金流(公司把獲利分配給股東/配息) — 對應現金流量表
- 股息是穩定的被動收入來源,價格波動不影響已領到的現金
- 留得住現金流(公司能保留足夠現金以應對風險或未來投資) — 對應資產負債表(股東權益)
- 留現金可抗通膨、應對突發、作為未來投入子彈
六、兩句簡短但關鍵的大白話
- 創業的道路有百百種,倒閉的道路只有一種:沒錢(沒現金流)
- 財務的本質就是:掙錢、收錢、留錢
七、補充重要觀念與例證
- 「你和我」:同一檔股票不同買賣時點,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→ 投資要找適合自己時間與方式
- 巴菲特不投資不懂的業務(例如不懂的科技公司),但會投自己能理解、能看見消費情況的公司(例如可口可樂、麥當勞)
- 稻盛和夫例子:同業淨利 5% 雖可算合理,但不足以抵抗通膨;設定較高利潤率(如 25%)可保障員工薪資與公司長期抗風險
- 真實案例:某中小企業董事長把「每日公司現金餘額」公開到公司大螢幕,結果促成全公司共識與行動(提高收款力、節制採購等),證明「大道至簡」— 把注意力放在現金上,整體運營會更有紀律
八、如何在實務上落地
- 讀季報、半年報與年報時,先看公司過去 3、5、10 年的現金流趨勢(是否持續成長或穩定)
- 優先考慮具有長期配息紀錄、多年穩定配股息的公司(過去紀錄雖非保證未來,但能降低風險)
- 對於新創或沒有歷史紀錄的公司,若無法理解其獲利模式,可選擇暫不投資(巴菲特「不懂就不投」)
- 管理個人財務:自由 = 能力 − 慾望;若被動收入 > 主動支出,即接近財務自由
九、簡明回顧
- 三表(損益表、現金流量表、資產負債表)的本質易懂為:
- 賺得到錢(損益表)、
- 分得到錢(現金流量表)、
- 留得住錢(資產負債表)
- 若只能記一件事:長期關注現金流
- 投資不是學會所有財務專有名詞,而是掌握公司是否「掙錢、收錢、留錢」
十、最後祝福與延伸
- 郝哥鼓勵大家持續學習、善用推薦書籍與工具(例如作者提供的持續配息公司清單),並可加入他的粉絲專頁或口袋證券社群繼續討論。
- 祝大家未來有穩健的被動收入與財務自主。